第三十四章 白條問題
官道無疆 by 瑞根
2018-8-31 20:47
吃完飯後的沈子烈打著飽嗝站在石橋鄉政府院子裏的棗樹下,叉著手與石鼓區委書記宋成華、石橋鄉黨委書記於連山、石橋鄉鄉長石承太探討著今年的農業稅和統提款收取面臨的巨大困難。
鄉政府壹看就是解放前遺留下來的大院改造來的,只不過有壹側的廂房被拆了,沿著被拆的部位向外延伸修了十來間小青瓦房,紅砂巖在風雨風化下顏色深淺不壹,院子裏三合土顯得粗糙不堪,幾塊部門牌子幹脆就直接靠在墻上,看上去總覺得多了幾分寒磣破落的味道。
“老宋,我不管妳想什麽辦法,妳石鼓區五個鄉鎮靠財政工資吃飯的人算起來要有幾百號人,妳農業稅和統提款收不起來,那就只能說明妳這個石鼓區委書記不合格,妳石鼓區委沒有戰鬥力,到時候幹部們都把書記鄉長們望著,妳這個當區委書記的難道就沒有壹點壓力?”
“沈書記,不是我們沒有想辦法,但是去年打的白條今年都還沒有兌現,今年又是這樣的情形,妳讓我們怎麽辦?要落實,也得先讓縣糧食局把白條問題解決了,我宋成華就敢打這個包票,他糧食局能把白條問題解決,我就敢說農業稅絕對沒問題,統提款也能湊合著弄個大半!”
石鼓區委書記宋成華是個當兵出身的性子,壹道疤痕從右面頰下端劃破壹直拉到頸項下,這是他在老山前線打仗時被彈片劃傷的,這也讓他說話時面部表情顯得格外兇狠。
“白條問題各個地方都存在,今年情況可能會更嚴重壹些。”沈子烈圍著院子裏的棗子樹轉悠了壹圈,負手慢慢道:“現在大家都在埋怨國家為什麽不收糧食了,糧食保護價太低了,國家現在也很難,糧庫裏已經囤滿了糧食,但是每年農民的糧食妳得照收不誤,不是說糧食太多了,而是糧食轉化率低了,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副產品太低了,導致了現在農民不想種卻不能不種,國家不想收卻不能不收,每年國家在糧食上的補貼高達數百億元,這對我們國家並不充裕的財政也是壹個巨大的負擔,都難啊。”
“那不是咋的?沈書記,咱們石鼓區是人口大區,十六萬人口,富余勞動力至少在七八萬左右,每年除了能有幾千人出去打工,其他人都只能窩在家裏,家裏農活兒就那麽多,農忙時候忙壹忙,農閑時候就閑著沒事兒,賭博、亂搞男女性關系,啥事兒都出來了,古人不是說,飽暖思淫欲,饑寒生盜心,現在咱們農村裏填個肚皮飽基本沒啥問題,可是肚子填飽了,就想腰包裏也能有幾個,要不就想自己家裏能寬裕壹點,可沒路子啊。”
別看宋成華面容兇悍,但卻是話匣子,壹打開話題,那便是收不住。
“打工,這兩眼壹抹黑,路費,生活費都沒著落,又沒有多少文化,誰敢輕易出去?萬壹出去壹趟啥錢也沒掙著,還得花銷不少,這不白搭?大姑娘小媳婦的更是,這年頭拐子又多,還專門拐熟人,弄不好就得把妳給弄到山西內蒙那邊去了,十年八年年妳也回來不了,每年咱們區派出所統計都得有三五個女人給拐出去,不是賣給幾兄弟壹家人當媳婦,就是賣給那些個四五十歲的老光棍,家裏除了炕連被子都沒有的家庭,每年咱們區派出所出去打拐咱們區裏和各鄉鎮都得幫補幾千塊錢打拐經費。”
“得,老宋,咱們說白條子和農業稅統提款收取的事兒呢,妳又給我扯壹邊去了。”沈子烈皺起眉頭打斷對方的話。
“沈書記,怎麽能說扯到壹邊去了呢?”宋成華把頭搖得撥浪鼓壹樣,“關系大著呢,現在咱們農村裏肚子問題解決了,腰包問題卻解決不了,壹般人家,這田裏的出息也就能落個壹家人吃飯不要錢,糧價起不來,賣的錢也就只能把農業稅和統提款交了,外加肥料和種子錢,人工都不能算。這還想要腰包裏有幾個,就只能出去打工。家庭條件差壹點的,或者遇上個生瘡害病的,那這農業稅和統提款就得給妳欠下,日積月累,這戶數就多了,沈書記,咱們石鼓區的歷欠戶數不少,都是多年累積下來的,妳這壹戶不交,其他人看到了難免就得要起負面作用,多少也得起點賴賬心思,別人能不交,為啥我就得交?現在再來這白條子壹說,所以這工作咋做啊?”
“嗯,這也是咱們南潭工業基礎太差了,鄉鎮企業也沒有能發展起來,老宋,妳們石鼓區不是也搞了壹些企業起來麽?這應該也可以解決部分勞動力就業和提高農民現金收入啊。”沈子烈有些言不由衷。
宋成華有些尷尬的撓了撓腦袋:“沈書記,您這是在批評我們區裏工作沒做好啊,咱們那幾家企業您還能不知道?投入越大,虧得越多,倒是解決了壹些問題,可是……唉,這年頭啥都不好弄啊。”
沈子烈也知道宋成華未說出口的話,像石鼓這樣區鄉縣裏實在不少,可以說絕大部分區鄉都和石鼓區這樣區鄉大同小異,既沒有資源,又沒有技術,更無人才,除了剩余勞動力,要想憑空折騰出企業起來,那純粹就是趕鴨子上架,只能依靠政府牽頭,鄉鎮合金會投入。
如果說剛好趕上市場情況好,企業還算能運轉,遇上市場壹變化,那就是壹個字,虧,大虧特虧,虧了怎麽辦?合金會繼續支持。
可這合金會其實就是以政府信譽作擔保,都是老百姓的錢,企業貸了款,總歸要還,只不過這壹屆壹屆的黨委政府大家都只顧眼前,過了自己這壹屆,自己壹拍屁股走了,捅下的窟窿就不關自己事了,這火藥桶在誰手上炸開來,誰就自認倒黴,都存著這份心思,加上這資金弄出來,免不了要從手上過沾點葷腥,膽子肥點,還能從中大撈壹把。
這其中奧秘,大家都心領神會,尤其是前兩年全國上下都在大力提倡無工不富,這鄉鎮企業就成為各地鄉鎮黨委政府最大的財政稅收來源,而且鄉鎮企業受鄉鎮工業公司管,其實也就是受鄉鎮黨委政府管轄,黨委政府需要支持的地方,也可以大明其道的安排這些企業出錢出力,解決問題,可謂得心應手。
只不過鄉鎮企業現在還處於發展的高潮期,尤其是在面對國營企業死板僵硬的機制依然還有不少優勢,所以在目前看來,鄉鎮企業的情況還算過得去,也的確解決了不少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